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

[電腦] Linux學習--Ubuntu更改hostname

更改hostname

1. /etc/hosts  改完這個系統才不會在對應上發生問題
2. /etc/hostname   主要的hostname設定檔

更改完畢後,sudo hostname -F /etc/hostname就ok了。

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

[電腦] 基礎Linux學習--快速學會vi基本編輯用法

        vi是unix系統預設的文字編輯器,關於他的身世我就不說了。接觸這個東西是在大學一年級上計概的時候,我將自己學習的重點列出來,如果完全不會的人跟著學也可以學會用的。



1. 第一件事情,先學會上下左右的移動方式。

將你的食指放在"J"鍵上,感覺一下 J往下、K往上,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你的手保持打字的預備姿勢,不必離開鍵盤使操作更快速。H及L則代表左與右,嘗試著習慣這樣的操作方式才開始使用vi。

H J K L
←↓↑→


2. 第二件事情,ESC 鍵是在你做了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之後,最重要的鍵。所以每次當你困惑的時候,不知道怎麼辦就按按ESC鍵,這個狀態可以讓我們做補救的動作。


         學習vi最忌被所謂的「高手」打擊,因為這些高手都自以為可以比新手操作得更熟練,所以嘲笑正在練習的初學者。在這邊,我要特意提醒的是,就算你用很笨拙的手法來操作,也已經比傳統那種文字編輯器快多了,所以慢慢學、慢慢習慣就好!不要在意自己是不是已經可以操作得很快很準。


3. 第三件事情,三個模式的運作。這邊就開始是正式操作會用到的部份了,但也不必覺得難,反正操作個兩三次就知道怎麼回事。

編輯模式 ← 一般模式 → 指令模式
i, a, o     ←     ESC    → :, /, ?

        看起來有點複雜了對吧? 這是假象!請記得「只要不知道自己在做啥,就按ESC回到一般模式」。一般模式讓我們可以隨意移動游標,選定要編輯的目標或範圍。只要記住這個要點就好了!

        那,我想要打字了要怎麼做? 這就是編輯模式了。可以透過按下 i, a或o來進行編輯。一開始只要記得小寫 "i" 就是insert(插入)的意思,其他的都可以先不要記,先學insert就可以了,這跟我們用一般的文字編輯器一樣,把要打得字打在滑鼠所點的空隙裡。

一進vi之後的畫面,得要按i, a或o才能開始編輯
按"i" 之後就可以隨意打字了



做完任何動作,都要回到一般模式,也就是上面說好幾次的「按ESC」,這樣才能做其他的動作,如存檔等等的。

4. 其他的我們先不說,就談「存檔」。怎麼存檔呢?只要在按過ESC之後,再下三個鍵就可以存檔並離開。

存檔並離開的用法→  :wq

: 代表進入指令模式,這時候就會在介面的最下方出現我們要下的指令
w代表寫入,也就是存檔起來的意思。
q代表離開。

鍵入:wq就可以存檔離開了


好了,vi的用法已經學會了,其他的功能我再另外寫一篇。這篇對我們而言,有什麼好處呢?
a. 在unix like的系統上,遇到vi你已經有編輯、存檔的能力,不會完全不知道怎麼辦。
b. 就算不是unix主機好了,現在linux系統那麼多,至少遇到也不必擔心不會用吧!
c. 學會游標的移動方式就是最成功的入門,這是vi最大的門檻,通常學不會vi的人就只是因為移動的方式不習慣而已!


學習最大的阻礙,就是所謂的「高手」的擾亂跟嘲諷,只要跳脫這個環境就可以穩定的學習。

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

[電腦] 基礎Linux學習--Filesystem

       我的工作就是幫使用者維護儲存體,File System是我必須要滾瓜爛熟的部份,所以初步我以鳥哥的書來引導學習。這個部份學熟了之後,再想變化型的主題,比如軟體Raid、GPFS等等。

  • Sector: 512 bytes/Sector
  • 一個Sector構成的圈圈,就是Cylinder,是Partition的最小單位。
  • 第一個Sector含有MBR及Partition Table,MBR佔446 bytes,Partition Table佔64 bytes。
        在Linux系統中,檔案系統會將檔案的「內容」與「檔案權限屬性」分開存放。權限與屬性放在inode;檔案的資料內容放在data block裡。
        另外,superblock記錄整個File System的整體資訊,包含inode與block的使用量等等。

  • Superblock: 紀錄整體Filesystem的資訊,如inode與block的總量、使用量與剩餘,以及其他相關資訊。
  • inode: 記錄檔案的屬性,一個檔案佔用一個inode(所以inode有可能會用完),並且inode也記錄檔案資料所在的block 號碼。
  • block: 記錄檔案的實際內容,block size大小與存取速度有關係,若檔案很大的話也會佔用好幾個block。
 (2011/01/03讀至8-7)

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

[電腦] Linux下查看HBA卡WWN

1. 在RedHat環境已測試正常可用。
>systool -av -c fc_host
可以看到每個Port的詳細資訊。

2. Debian或Ubuntu的環境,我在主機建置好後再測試。

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

[電腦] Debian網卡順序

        網路卡順序如何調整?在Debian(Ubuntu亦同)環境之下,當你更換了網路卡或是增添了新卡,或者是有On board的網卡跟另外再接的網卡,有順序調換的需求(如eth0與eth1要對調),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來完成。
   
>vi /etc/udev/rules.d/70-persistent-net.rules
# This file maintains persistent names for network interfaces.
# See udev(7) for syntax.
#
# Entries are automatically added by the 75-persistent-net-generator.rules
# file; however you are also free to add your own entries.

# PCI device 0x14e4:0x16fd (tg3)
SUBSYSTEM=="net", ACTION=="add", DRIVERS=="?*", ATTR{address}=="00:16:d4:3d:ff:cc", ATTR{dev_id}=="0x0", ATTR{type}=="1", KERNEL=="eth*", NAME="eth0"

# PCI device 0x8086:0x4222 (iwl3945)
SUBSYSTEM=="net", ACTION=="add", DRIVERS=="?*", ATTR{address}=="00:13:02:be:92:0e", ATTR{dev_id}=="0x0", ATTR{type}=="1", KERNEL=="wlan*", NAME="wlan0"
/etc/udev/rules.d/70-persistent-net.rules (END)

1. 當只有一張網卡,在抽換網卡後,網路介面跳至eth1以上,欲使用回eth0的方法:
我們可以將eth0的MAC Address的部份拿掉,使得新網卡在系統檢查MAC Address時,不會因為MAC Address不相符而新建eth1。

# PCI device 0x14e4:0x16fd (tg3)
SUBSYSTEM=="net", ACTION=="add", DRIVERS=="?*, ATTR{dev_id}=="0x0", ATTR{type}=="1", KERNEL=="eth*", NAME="eth0"



2. 當有兩張以上的網卡,我們就可以指定哪一張網卡要使用哪個介面的代號。只要指定更動NAME="ethx"的選項即可。

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

[電腦] KVM網路設定相關網頁

這是我在網路上找的教學文章,主要是列出覺得寫得好的網站,現在正想辦法跟做者聯繫並取得同意轉載。已徵得同意的連結都會再加上「已徵得同意」的字樣。

1. osslab談kvm網路設定(已徵得同意)
http://www.osslab.org.tw/Virtualization/KVM/RedHat_KVM 

2. CentOS環境設定KVM的NAT(母校專題指導教授的學生寫的wiki網頁)
http://hpclab.cs.pu.edu.tw/wiki/index.php/QEMU%28CentOS%29

3. sunchiahome 的部落格- KVM - Network(已徵得同意)

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

[電腦] KVM, 超級好用的Virtual Machine套件

        3年前,我跟公司申請了Notebook, 是HP的nc6400,這Notebook雖然毫不起眼,但他配備了T5600  @ 1.83GHz,Intel Core™2 的CPU。這代表什麼意思呢?「雙核心」的CPU,也就是可以視為2顆CPU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 雖然現在2010年看來這部Notebook並不怎樣,跑Win7超慢、玩魔獸世界燙得要命,螢幕也不是鏡面,外殼也不是鋼琴烤漆,它有什麼了不起的呢?光看外表或是玩遊戲,甚至安裝Windows作業系統的「感覺」就斷定一部電腦好或不好,這就太沒深度啦!
       當時申請的Notebook下來的時候,兩位資深的同事不斷地騷擾我,要我裝Virtual Machine來玩,說什麼可以跑Full Virtualization....  我哪知道那是啥啊?!所以當下並沒有理會,這部電腦的CPU就被我這個不識貨的笨蛋用了3年沒有發揮他的本事。同事對我的行為,三不五時就拿出來挖苦一下,但是當時對於虛擬化,我只知道要用VirtualBOX,VirtualBOX對我而言是一個很不好用的工具,老實說我對他至今還是沒啥興趣。
  
        最近我對系統突然開竅了,對系統管理的興趣非常濃厚,什麼都想要拿來玩玩,以彌補這3年工作沒有好好研究系統的空虛。

        回到CPU的話題,究竟他有什麼了不起呢?T5600 CPU加入了
Intel®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(VT-x)技術,特別為了虛擬化而增強的硬體加速功能,如此可以讓原本可虛擬的主機數目增加,並讓效能改善。也就是說,原本我們虛擬的主機或許1或2部就開始變得很慢,但是有了這個技術之後可以達到4個或8個Virtual Machine(類似這樣子的比喻)。當然要模擬多虛擬主機,硬體效能是最關鍵的,比如主記憶體要大,才能餵食多個Virtual Machine的需求。

        那,我到底喜歡哪一種Virtual Machine軟體啊?現在比較有名的我列出4個,當然還有許多我沒用過的或我不了解的被我略過,但不代表其他的工具就不好用喔!

        VMWare是在大學時期就用的Virtual Machine軟體,他很好用,也很直覺,現在被EMC買下來之後功能簡直是異常的強大。商業軟體就是面面俱到,所以這套是非常不錯的,當然有一些比較進階的功能再免費版是沒有的,想用就要付點錢來買(一般人是買不起的錢)。

        再來跟VMWare很像的就是SUN Micro(我就是偏偏不想說"Oracle")的VirtualBOX,這套軟體跟VMWare真的很像,所以在使用上覺得沒什麼比較令人驚豔之處,而且他的網路設定讓人很困擾(得花點時間去k網路概念),我不是很喜歡。用了幾次就捨棄不用了。

        最近喜歡用的是KVM這套,最近他被Red Hat給收購了,我想這也是好事,讓龍頭來領導這樣的技術發展是令人看好的事情。這個套件再許多Distribution都可以透過套件管理程式直接安裝,因此想學Virtual Machine的技術,可以用KVM來學習。我最近就是使用KVM來做許多系統的練習與測試,不管是透過下指令、或是Virt-Manager都很好用喔!他的image file type相容性也很高,可以用原始的raw格式、也可以用效率比較好的qcow(2)格式,還可以直接將實體的主機dd來用,或是將現有的image透過dd的方式(當然還有其他的P2V2等等技術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)轉到實體機器上用。

        Xen,我還沒學會!不過這幾天開始就要學習了。Xen厲害的para-virtualization技術可以較不講究配備,也就是說舊機器也是可以拿來用得很開心的。只是前置學習的作業要拉得比較長些,他的難度甚至可以打擊一個老手。這套再我真的開始使用之後,再寫相關的使用文件給大家參考參考。

        最後,KVM的文章我將會寫一系列,從簡單入門的開始寫,因為我自己也是邊摸邊學,希望可以寫出不錯的文件讓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並得到迴響。敬請期待嘍!